盛夏时节,素有“寒地香米之乡”的黑龙江省绥化市北林区迎来了“稻香”扑鼻的季节,稻田边的“五情”监测站成了它们的田间“卫士”。
“五情”+5G智慧 稻农成了“甩手掌柜”
“打开APP,这里就一目了然了,地里所有的数据都集中在这一起了,点一点就知道啥情况……”北林区秦家镇全发村4组的苏东超坐在家里介绍着这两年应用的订单“智慧农业”APP。
打开由嘉香米业开发的“惠农”APP,多项信息一目了然,功能包括订单种植品种、耕种技术、专家远程建议指导及样板田远程可视等十几个。苏东超说,今年种植了90亩地订单水稻,去年实现增收4.8万元,收益的背后离不开“科技”的应用。
“这个APP很实用,品种直接在上面选,可以根据种植的品种科学地列出种植技术,根据不同时段种植情况,大数据还可以给出指导意见,特别是秋后成熟期在APP下单,粮贸经济人直接到家收购。”苏东超说。
渠成线,田成方,碧绿的水稻惹人“喜爱”。在北林区秦家镇国家级水田示范区的嘉香水稻种植合作社展示区里,“惠农”APP连接的另一端是“五情”监测站,视频监控系统、PH值检测系统、气象、土壤、肥料监测正在运行,该合作社管理人员韩宇表示,“惠农”系统与监测站连接在一起,通过数据中心进行整合,农民可以直观地看到田间的水稻长势。
惠农APP检测系统设备(蒋宝栋 摄)
“我们管理非常简单,坐在家里手机一拿,直截了当看到水稻生长情况,不管田里缺水、少肥啥的都能知道,甚至天气预测都能实现,相比以前人进地用眼看、用经验去判定,更精准,更快捷。”韩宇认真地介绍“五情”监测站+5G智慧农业APP的贯穿“合作”带来的便利。
韩宇还介绍说合作社5G智慧农业APP应用的水稻种植户已达到786户,订单67500亩,回收生产优质香米38000吨,2024年实现农民亩增收150元。
无人机应用 实现了“滴滴打车”效应
炎炎夏日,烈日当空,悬停的农用无人机传输出来的风让人感受着一些凉意。6月23日,绥胜满族镇胜利三村农用无人机操作飞手魏青川接到来自本村东沟子屯稻农麻海的“订单”电话,正在喷洒生物制剂叶面肥。
“我一般接到十几公里以内的订单20分钟内到达,40公里左右的1个小时内到达,实现了‘滴滴打车’效率。而农户在家里联系一下,确定好自己的农田区域,活由我们来干,他们是甩手掌柜……”魏青川一边操作着无人机,一边介绍说。
无人机飞起,智能喷头喷洒下的雾状药液在烈日下划出一道绚丽的彩虹。据麻海介绍,今年家里种植了17公顷水田,春耕时期施肥使用无人机变量施肥技术,抛洒得均匀还准确,施用灭草药、返青肥、叶面肥也都使用的无人机,十分方便快捷。
“随着家用无人机投入使用,一年下来,人工成本减少了一部分,肥、药减量了一部分,从成本核算上,大大减轻了我们的投入。”麻海说。
魏青川自春耕生产以来,共服务农户近千户,农用无人机使用面积1万余亩,已经成为农民生产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科技助手”。目前,全区水田区农用无人机使用率实现98%,辐射全区22个乡镇,149个行政村。
秦家镇国家级水田示范区内的“五情”检测站(蒋宝栋 摄)
目前,北林区农业机械化率实现了98%,北斗系统智能农机整地播种等新技术的应用,让增收更有保障。同时,在此基础上继续推进智慧农业监测平台建设、农业大数据平台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努力实现智慧北林“科技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远景目标。(蒋宝栋 刘洋)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