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哈尔滨9月20日消息(记者马俊玮 通讯员高春梅 孟姝轶 黄鹏)“老师,这个蘑菇有毒吗?”“老师,这个鸟是保护鸟类吗?”9月17日,400余名东北林业大学大一新生走入帽儿山实验林场,好奇地探索着这里的一切,开始了他们入学后的第一堂实践课。

“作为林业大学,我们要让学生们热爱自然,在自然中感受森林之美、劳动之美、和谐之美。”东北林业大学校长李斌说。

实践过程设置了采摘蘑菇、观察鸟类、田园采摘、耕读体验、植物科普、捡拾大自然馈赠的“礼物”等多个环节,围绕森林音乐之美、森林景观之美、森林和谐之美、森林共生之美四条主线,结合东林文化谱系、生态文明建设、共同富裕、美丽中国等内容,学校为新生开展了120余场生态文明与课程思政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活动,激发大家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动力。

“老师,这个蘑菇怎么是粉色的?”“老师,这个蘑菇怎么会‘冒烟’?”同学们在林学院王占斌老师的带领下,在森林中探索神奇的蘑菇世界。这些新生中很大一部分在此之前都没有进过山里,更不用说采摘蘑菇了,不时就会有同学发出惊喜地尖叫声“我找到一个啦”,大家纷纷拿着手里的“宝贝”,找到王占斌老师“鉴宝”。

王占斌老师一一解答,“你这个蘑菇是红菇,你这个是松伞蘑,你这个是松乳菇……”

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认识”蘑菇(央广网发 东北林业大学供图)

两天的实践中,王占斌老师带领学生在森林中采集到了各种各样、颜色丰富、形态各异的蘑菇,还教会大家辨识蘑菇的颜色、观察蘑菇的形态、结构与质地,区分食用蘑菇与有毒蘑菇,了解蘑菇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最初的蘑菇孢子只有几个微米大小,它通过抵抗恶劣环境成长为一个大的子实体,被我们所看见、所发现。它的生长过程有烈日,有寒风,有干旱,也有暴雨……”聆听了老师的讲解,学生们相互交流:“小小的蘑菇身上竟然有这样的品质,我们要在学习和生活中学习这种能吃苦、肯吃苦的品质。”

帽儿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站是我国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网络中最东北部的森林定位站,是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网络(CFERN)的重点野外台站之一,也是国家科技部首批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之一,可以同时满足监测、科研、教学和生产示范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林学院全先奎老师向学生们讲述这里的历史,讲述老一辈“东林人”艰苦奋斗做研究、自筹经费建设“211”的过程。

“老前辈们真是太伟大了,为了学校的发展付出这么多艰辛努力,年轻的我们也必须扛起肩上的责任。”外国语学院李明慧说。

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知识、了解自然(央广网发 东北林业大学供图)

吴伟老师是帽儿山鸟类环志站的一名环志员,他向同学们讲述了东林老前辈常家传先生爱鸟、护鸟,建立环志站的事迹。他带着同学们走过一张张粘鸟网,介绍环志的过程,“别小看这张不起眼的网,它可以网到从很远来的,甚至国外的小鸟,这对我们研究鸟类栖息大有用处。”吴伟老师一边讲,一边将网住的小鸟“松绑”解救下来,装到了自己的布袋里。他向大家介绍,这些网住的小鸟回去之后,没有环的小鸟都需要被戴上全国鸟类环志中心特制的鸟环,标明鸟名等基本信息,然后放飞;有鸟环的,他会将上面的鸟种名、身高、体重等信息记录下来,再放飞。这样就能收集到鸟类迁徙的数据,了解他们的分布、季节运动、种群结构,从而开展环境监测变化和禽流感监控研究。

“在解救小鸟、认识小鸟、放飞小鸟的过程中,我不仅认识了黄喉鹀、白眉鹀等鸟,而且还感受到环志员的伟大,他们每天巡网十几遍,虽然工作辛苦,彰显度不高,但正是有了他们,才有了科学研究的‘大数据’。今后我也要向他们学习,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态度投身社会服务。”文法学院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孟歆蕊说。

此外,植物分类、压花设计等实践课程也让同学们颇为喜欢。两天的时间,40多位老师和志愿者、120余场实践教学活动……进入大学的第一堂实践课让同学们印象深刻。

进入大学的第一堂实践课让同学们印象深刻(央广网发 东北林业大学供图)

“以前去森林只是旅游参观,现在我觉得森林不仅是休闲娱乐的地方,更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家园,还有很多涵养水源、防风固沙的功能。作为广告学的学生,今后我要多多宣传生态文明,让更多的人守护绿水青山、筑牢生态屏障。”文法学院广告学专业赵雪辰说。

作为“办在森林中的大学”,多年来,东北林业大学注重把生态文明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在全国高校中首次建立了本、硕博一体化的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体系,还深入实施推免研究生“支林”计划,让更多的林业人才专心、专注于林业发展。

编辑:庞淼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