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哈尔滨2月13日消息(记者李雪 庞淼 实习记者陈渝)哈尔滨2025年第九届亚冬会的赛事已进入结束倒计时,但在参赛选手和游客市民中,“换pin”热潮却愈演愈烈,好多人开始迫不及待地晒出自己的“战利品”了。

志愿者展示自己的“战利品”(央广网记者 庞淼 摄)

近几年,每逢重大赛事举办,除了赛事本身和奖牌备受瞩目之外,还有一种关于赛事的“pin文化”成为人们关注热点。从教练员到运动员,从志愿者到媒体记者,“换pin”热潮从赛场内延伸到了场外。

“ pin”到底是啥?为啥要“换pin”?今天,咱就聊一聊。

“pin”是个英文单词,有很多含义,具体到奥运会、亚运会等场合,便是指“徽章”。“pin文化”起源于奥运会。奥运徽章(Olympic Pin)是由奥组委、赞助商或媒体等机构在奥运会期间发行,主要用来识别身份,可以纪念收藏。

“奥运pin”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896年的雅典,第一届现代奥运会,当时组委会设计了“pin”来区分运动员、教练、官方人员的身份。随着时代的发展,“pin”的种类越来越多,内容也越来越丰富。

旗舰店里的“pin”(央广网实习记者 赵恩琪 摄)

走进位于哈尔滨市道里区的第九届亚冬会特许零售旗舰店,琳琅满目的亚冬会纪念徽章吸引了众多消费者驻足。

旗舰店导购员高飞介绍,自本届亚冬会开幕以来,“亚冬pin”的销量节节攀升,成为了店里最为热销的产品。

王静和朋友在挑选(央广网实习记者 赵恩琪 摄)

“这些pin设计得很符合我们大学生的审美。”作为本届亚冬会志愿者,哈尔滨师范大学学生王静特意来“进货”,“下一场志愿服务的时候希望能换到我喜欢的pin。”

运动员姜鑫杰向记者展示“战利品”(央广网记者 庞淼 摄)

在2月10日本届亚冬会例行新闻发布会上,本届亚冬会单板滑雪男子大跳台金银牌得主杨文龙和姜鑫杰,不约而同地向记者展示了自己新换到的“pin”。

“换pin”为什么有这么大的魔力?

2月11日下午,在本届亚冬会雪上赛区亚布力举办的一场“换pin”活动,吸引了众多运动员、志愿者和工作人员参加。

第三届亚冬会吉祥物豆豆徽章(央广网记者 庞淼 摄)

“我用三个pin换到了豆豆。”一位工作人员开心地向记者展示她刚刚换到的1996年哈尔滨第三届亚冬会吉祥物pin,“真的是太有纪念意义了!”

"换pin"除了多一枚纪念章之外,更重要的是,这枚小小的徽章可以成为人们相互交流的媒介。

交换pin(央广网记者 庞淼 摄)

“希望能和坂本花织换pin!”12日,刚刚结束比赛的中国花滑选手安香怡说,希望通过亚冬会这一综合性赛事,和各国选手多聊天、交朋友。“坂本花织的‘两周半’是我梦寐以求的,回去后我也要慢慢学习一下。”

徽章爱好者搜集的“pin”(央广网实习记者 赵恩琪 摄)

如今,“换pin”已成为奥林匹克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友谊和团结的载体。“换pin”时遵循的“奥运相关” “只换不卖” “友好自愿”的原则,也更好地诠释了“相互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奥林匹克精神。

随着亚冬会的落幕,这些小小的徽章也将成为参与者们珍贵的记忆。它们不仅是赛事的纪念品,更是连接人与人之间情感的桥梁。每一枚徽章背后,都承载着一段故事,一次相遇,甚至是一份跨越国界的情谊。未来,当人们再次看到这些徽章时,将会回想起在第九届亚冬会上的点点滴滴,那些激动人心的比赛瞬间,以及那些通过“换pin”结识的新朋友。

编辑:张瀚予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