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哈尔滨10月19日消息(记者马俊玮)黑龙江作为农业大省、粮食大省,如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走好具有龙江特色的农业现代化之路?

多年来,黑龙江多种粮、种好粮,坚决当好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黑龙江省粮食产量已连续12年位居全国第一。2022年秋收以来,截至10月15日,黑龙江省粮食作物已收获18947.1万亩,已超过八成,大豆秋收已基本结束。

截至10月15日,黑龙江省粮食作物已收获18947.1万亩,已超过八成(央广网发 资料图)

黑土地被誉为“耕地中的大熊猫”,是极为珍贵的自然资源,护好黑土地,是端牢“中国饭碗”的重要举措之一。

黑龙江的黑土地面积占全国黑土地面积的45.7%,其中,典型黑土区耕地面积占东北典型黑土区耕地总面积的56.1%。然而,由于多年来黑土地一直处于高强度利用状态,黑土地正在不断“变瘦、变硬、变薄”。

近年来,黑龙江护好黑土地,不断提高黑土耕地质量,守护好“中华大粮仓”。

近年来,黑龙江护好黑土地,守好“中华大粮仓”(央广网发 资料图)

金秋十月,龙江千里沃野遍地金穗,到处充满了丰收的喜悦。北大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宝泉岭分公司总面积768亩的玉米地实现了从收获、秸秆还田、整地和粮食统一经营的同步作业,不但确保颗粒归仓,而且做到边收获、边还田、边整地,实现黑土地黑色越冬,为明年的春耕打好基础。

宝泉岭分公司农业生产部部长钱英明介绍,为切实保护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从2017年开始,宝泉岭分公司通过农艺、工程、生物三项技术,使黑土地的有机质含量稳步提升,通过建设高标准农田、建立”田长制”、集成推广科学轮作、增加有机料投入、推广保护性耕作、严格投入品管理等系列措施,当前黑土地保护利用示范区内耕层有机质含量平均达到47克/千克,比2018年提升7.8%,耕地质量等级达到2.43等,比2018年提升0.54等,真正让耕地“肥”起来,焕发勃勃生机。

黑土地被誉为“耕地中的大熊猫”,是极为珍贵的自然资源(央广网发 资料图)

中国科学院海伦农业生态实验站是中国唯一从事黑土农田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观测、研究与示范的国家级野外台站。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隋跃宇告诉记者,黑土地保护主要有三种方式,一个是农机和农艺的结合,使用大机械作业,打破犁底。第二是秸秆还田,将秸秆进行粉碎深埋,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第三就是土地轮作休耕。

位于黑龙江黑土地核心区的海伦市被称为“中国黑土硒都”。2018年,海伦市被农业农村部确定为实施黑土地保护利用整建制推进试点县,通过推进种地与养地措施相结合、农机与农艺措施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全面提升黑土地质量。

“过去我们农民种地产量低,效益差,直到进行了黑土地保护才找到原因。”海伦市六丰合杂粮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杨树鹏是黑土地保护的受益者之一,他说,就比如玉米,它是深根系作物,黑土地保护后,我们通过深翻、深松,秸秆还田,增加了土地有机质含量,原来一垧地的产量是15000多斤,现在达到了25000多斤,农民种地的劲头也越来越足了。

目前,黑龙江省耕地质量平均等级3.46等,高出东北黑土区0.13个等级(央广网发 资料图)

黑土地的保护离不开科技力量的支持。北大荒集团普阳农场有限公司农业发展部副部长孙滨说,“今年秋天,我们在做到秸秆100%还田的基础上,还加大了科技的投入。通过开展测土配方实验,格田标准化改造,机械深翻、科学轮作,让土地得到科学的休养和保护。”

目前,黑龙江省耕地质量平均等级3.46等,高出东北黑土区0.13个等级。以秸秆翻埋还田、秸秆粉碎还田、秸秆覆盖免耕等为主的黑土地保护“龙江模式”和以水稻秸秆翻埋、旋耕和原茬打浆还田为主的“三江模式”在全国推广。

黑龙江实施的一系列保护措施为黑土地“加油增肥”,这将进一步提高黑龙江粮食产能,让“中国饭碗”端得更牢、更稳。

编辑:庞淼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