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哲族谚语说:“江水流过的地方,石头都会唱歌”。在中俄界江环抱的同江,这句谚语化作一曲城市文明的韵律——鱼皮画江畔晒金鳞,俄语与东北方言在早市交织,社区网格巡查脚步遍街巷,谱写着新时代文明的温暖长卷。
同江市远景图(同江市委宣传部供图)
一砖一瓦:老城肌理中的民生温度
华夏小区的杏花树下,退休老党员刘德顺捏着烟头,望着翻新的居民楼,笑着说:“去年张书记带头扫雪,袖口都冻硬了,咱老百姓跟着干,心里暖烘烘的。”短短几年,60多个老旧小区旧貌换新颜,曾经污水横流之地,如今分类箱整齐排列,休闲广场上棋桌俱全。140个小亭转型为特色小店,成为城市里的新风景。
“孙姐,健身器材螺丝松了!”群利社区网格员孙振丹的手机全天待命。从凌晨两点报修路灯,到跨国客商提议调整双语指示牌高度,“三级包保”机制让问题解决迅速高效。“住建、城管、社区15分钟内‘吹哨报到’,这服务就像赫哲族织鱼皮,针脚细密,织就老百姓的安心网。”孙振丹翻着工作群记录,今年已处理跨领问题480多件,群众满意度达96%。
春江街旧貌换新颜(同江市委宣传部供图)
一言一语:市井烟火中的文明对话
农贸市场早市,聋哑摊主刘红和俄罗斯留学生安娜用手语交流。安娜拿起西红柿,比画着“谢谢”,刘红回赠赫哲族绳结塑料袋。一旁卖鱼的张大哥用俄语大声吆喝:“大马哈鱼,哈拉绍!”流动服务车里,城管队员小李递上中俄双语手册,后背“文明志愿者”几个字被汗水浸湿。每天,这样的场景都在演绎着“无声胜有声”的文明默契。
“我很享受这里,湿地的风景非常棒!”塞尔维亚组织科学院教授佐兰背着的摄影包上,挂着赫哲族鱼皮挂件——那是湿地管护员王大哥送的见面礼。在湿地展馆内,佐兰惊喜地发现用手机扫码就能收听的自然音效。他欣喜地说:“与我家乡的多瑙河同样温柔——原来文明的相通,藏在每滴共享的江水里。”
三江口国家湿地公园(同江市委宣传部供图)
一风一俗:乡土田垄间的文明生长
同江镇村民刘大姐翻开“道德银行”存折,120分的志愿服务积分格外亮眼。“攒够200分能换生活用品,非常实用!”刘大姐说。“道德银行”模式在农村遍地开花,全镇已积累23万分,兑换物资价值35万元。“零彩礼”集体婚礼成为新风尚,去年20对新人在“5·21”当天以文明简约的方式步入婚姻殿堂,生动诠释了“文明,是最长情的聘礼”这句话。
每到周六下午,同江市图书馆“俄语角”总是座无虚席。中学生李雨桐跟着俄罗斯留学生练习发音,她的笔记本写得密密麻麻。“我的俄语成绩从班级中游跃到前十。以后想当翻译,让更多人了解同江!”李雨桐激动地说。赫哲族乌日贡大会、中俄边境文化季等活动,更让开放、包容的文明之风深入人心。
佳木斯第二届“东极之光”中俄文化季暨同江第十届中俄边境文化季开幕式(同江市委宣传部供图)
一桥一路:开放前沿的文明接力
同江中俄黑龙江铁路大桥横跨界江,让同江一跃成为中俄经贸 “桥头堡”。依托这一地理优势,同江推出中俄双语政务平台,实现外商证照 “一站式” 办理,2024年外贸企业突破500家,边疆小城由此蝶变为向北开放新高地。
不仅经贸往来日益频繁,文明交流也在深度碰撞。春节期间,14人俄罗斯旅游团走进同江市妇幼保健院,在国医堂沉浸式体验针灸、推拿等中医技法,聆听二十四节气养生知识。“从未有过的神奇体验!” 游客的赞叹声中,中医药文化成为文明互鉴的鲜活载体。
当传统节庆遇上跨国交流,更碰撞出迷人的文明火花。端午中俄篮球赛赛后,30余名俄罗斯友人围坐学习包粽子,咬下鳇鱼粽时连呼 “Красаво!” 非遗展区内,国家级传承人尤文凤现场创作鱼皮画,伊玛堪说唱与俄罗斯手风琴即兴合奏,勾勒出 “一眼望两国,文化共潮生” 的动人场景。
从白天的文化体验到夜晚的光影盛宴,文明交流从未停歇。界江“灯光秀+游船夜航”璀璨夺目,千余名游客中 18%为俄罗斯友人。导游张丽感慨:“从前他们拎着购物袋来去匆匆,如今看完非遗表演、逛完中俄主题夜市,临走时都会由衷点赞‘同江,哈拉少’” ,中俄游客的笑声随波荡漾,成为边城文明最温暖的注脚。
同江黑龙江铁路大桥(同江市委宣传部供图)
从早市到夜市,从社区到口岸,同江的文明是实实在在的温暖。它是网格员手机里的未读消息,是退休党员口袋中的创可贴,是赫哲族老人骨针下的细密针脚。当百姓能在双语路牌下自在漫步,在跨国文化交流中展露笑颜,“我在同江挺好的”这句告白,凝成文明城市最动人的人间烟火。(王艳云)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