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哈医大二院成功为36年重患半脸自体皮肤移植

2018-04-17 12:55:00来源:
  央广网哈尔滨4月17日消息(记者乔仁慧 通讯员李华虹 杨帆)36年间,只能看到“半个”自己是什么感觉?近日,哈尔滨医大二院整形美容科为一名面部巨大血管畸形患者实施了手术,经过细致精确的操作,医生不但成功地为其切除了挂在左脸上36年的一大串“肉葡萄”,同时运用自体植皮技术为其重建了左脸,让其在患病30余年后首次看到了自己“完整”的脸。
  “无论冬夏,出门时我都得把脸包严实了。见到陌生人,我得先说对不起,怕吓到人家了。”家住绥化的王大娘今年66岁,说起自己的病,王大娘满脸无奈。据她讲,这个病是“胎带”的,刚出生时,家人就发现她的左脸有块一元硬币大小的红色斑痣,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变大。最难受的是到了十五六岁时,在女孩子爱美的年龄里,几乎所有的同学都躲着自己,她也怕自己的半张红脸吓到别人,有意地远离同学们,人也慢慢变得孤僻起来。这期间,家人曾带着她四处求医,用过偏方,打过针,烤过电,但是所有努力都不见效。
  更让王大娘想不到的是,过了20岁以后,左脸的红色区域开始向外突起,逐年加速,愈演愈烈。到了30岁时,整个左脸已经满目全非,突出的肿物分化成几十个大大小小的“肉瘤”,看上去就像是一串“葡萄”遮住整个左脸。由于当时王大娘已经结婚生子,家里经济条件有限,“肿物”又不疼不痒,她也就没有过分在意。但又过了几年,“相安无事”的岁月结束了。由于“肿物”在不断地生长变大,王大娘睡觉时只能偏向另一侧,洗脸、穿衣、吃饭全都受到影响。几十年间,这些“肉葡萄”不但向外生长,同时还向内侵犯各个部位。她的左眼逐渐被“肿物”盖住,无法正常睁开,眼球后部的视神经也被侵蚀,她一点点地丧失了视力。同时,肿物还向口腔内生长,口腔粘膜和牙龈受到侵犯,变得异常脆弱,经常会出血不止,牙齿也开始提前脱落……所有这些,王大娘都能忍受,但有一件事,让她觉得这个病必须得看了,因为“肿物”逐渐生长进了鼻腔,她无法呼吸了。辗转了多家医院后,医生们都对这个疑难杂症束手无策,经人推荐,家人带着她来到了哈医大二院。
  哈医大二院整形美容科主任肖志波教授介绍,自他从医以来,还从未见过如此严重的面部血管畸形。此时王大娘的左脸已完全被畸形突起的血管团盖住,左眼和鼻子都已“淹没”在大大小小的70余个“肉葡萄”之中。整张脸上只有右眼和“肿物”下露出的右嘴角还能勉强做出一些表情。
  病变组织被成功切除后,覆盖创面的半张脸皮从哪来?“切”只是手术的第一步,后面的“补”,对医生的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考虑到患者的年龄和经济条件,医生们根据王大娘面部创口皮肤的面积,颜色和厚度,经过综合考量后,决定在她的大腿处取皮,进行自己皮肤移植。在长达3个小时的精细操作后,医生们成功为王大娘切除了面部的畸形血管,经测量总面积达20cmX30cm,同时为她切除了鼻腔和口里的血管畸形突起,打通了呼吸道,恢复了口腔内正常状态。回到病房恢复意识后,王大娘激动地拉着医生的手,说自己感觉从未有过的神清气爽,轻松自在。
  经过了两周的加压包扎和抗感染治疗后,王大娘终于可以摘下厚厚的纱布了。“我已经好久没有照镜子了……”术后首次看到自己的脸,王大娘颇为激动,拿着镜子的手抖得很厉害。
  医生介绍,目前王大娘面部植皮部位恢复良好,移植皮肤已成活。移植部位的温度、颜色均在恢复过程中,在经过后面一段时间的抗感染治疗后,移植皮肤的颜色、质地和感觉会更加接近正常状态。
  什么样的面部红色斑痣会长成“肉葡萄”? 据肖志波教授介绍,面部的红色斑痣是由血管内皮细胞异常增生所引起的一种良性疾病,大部分在出生后不久会被发现,随着患儿的生长发育红色区域逐渐增大,但并不是所有的面部红色斑痣最终都会发展成突出面部的一个个“肉葡萄”。这种红斑分为两类,血管畸形和血管瘤,王大娘所患得就是血管畸形,而血管瘤一般不会发展成面部突起的“肉葡萄”。因为这两种疾病的体征极为相似,所以医生尤其强调,要注意两种疾病的鉴别诊断。血管瘤的患病血管通常比较表浅,面部成淡红或鲜红色,而血管畸形的病变血管在更深的皮下,表皮是正常颜色或呈现出蓝色;血管瘤病变区域的皮肤温度正常或者偏高,但血管畸形的温度明显高于正常皮肤。除了根据体表症状进行初步判断,鉴别二者的金标准是影像学检查,通常选用彩超和核磁共振检查。
  对于较为严重的血管畸形,一般选择手术治疗,如切除病变组织后创面过大,还需进行创面植皮手术。而血管瘤通常选择激光、冰冻、注射和介入等方式治疗,其中有部分的毛细血管瘤可以萎缩或自然消退。
编辑: 迟嵩

哈医大二院成功为36年重患半脸自体皮肤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