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大兴安岭夯实绿色根基加快转型发展

2017-05-04 11:14: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哈尔滨5月4日消息(记者杨沼畔 通讯员丁惠萍 王凤梧)大兴安岭作为全国五大国有森工林区之一,不仅是东北乃至华北的重要天然屏障,更是中国北方的绿色长城。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自1998年启动天保工程试点到2011年天保工程二期实施以来,使大兴安岭的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19年间大兴安岭通过调减木材产量、公益林建设、封山育林、实施森林分类经营等措施实现了由砍树人向护林人的历史性转变。2014年大兴安岭林区全面停止了木材商业性采伐,数以万计的林区人放下斧头锯,全身心地投入到了保护生态的洪流之中。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述和林区“发展六大产业、实施三大工程,营造两大环境”的发展战略,通过森林资源植被恢复、森林管护、森林防火、森林后备资源培育、野生动植物保护等生态环境建设保护工程,着力构筑中国北方的“绿色屏障”。通过采取落实停伐政策、科学区划调整管护区、合理安置停伐富余人员、大力发展林下经济与生态旅游业等工作措施,实现了大兴安岭林区转型发展和绿富双赢的目标。

  科学管育,增添绿色活力。天保工程的及时启动以及资金和任务量的大量投入保证了林区社会各项事业的稳定发展的同时,使生态效益日益凸显。天保“二期”以来,大兴安岭林区通过大幅调减木材产量、贯彻落实停止商业性采伐政策和严控资源消耗,实现了停得下、稳得住、不反弹的良好局面。组织开展了“兴安系列”打击破坏森林资源专项行动,通过健全制度、落实责任,创新机制,逐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管护制度和体系,探索出了一些符合林情区情的管护模式。新林林业局推出了森林经营、林下种养殖、林政防火三位一体的管护模式。加格达奇林业局尝试了林农管、育、用一体化经营试点,调动林农主动参与资源管护的积极性,提高了管护实效。韩家园林业局探索了家庭林场模式的管护承包经营、林农联合管护试点和管护种养殖基地建设,使森林资源管护工作走向规范化、系统化和专业化,较好地促进了林区森林资源保护和生态建设。在营林生产中全面实行生产任务分配公示制、生产作业合同制、生产人员开资实名制“三制”制度,杜绝外委生产和层层转包,落实了组织主体、管理主体、责任主体,执行了“谁验收、谁签字,谁主管、谁负责,谁验收、谁负责,谁作业、谁负责”的责任追究制度。截止2016年末,全区共组织完成森林抚育1855.4万亩、补植补造148.83万亩、人工造林10万亩,义务植树595.7万株。通过一系列的管育措施,全区森林蓄积、面积及森林覆被率实现了持续恢复性增长。截止2016年,森林面积由2010年的676.0万公顷增加到2016年的684.1万公顷,森林面积增加8.1万公顷,增长1.2%;森林蓄积由2010年的5.12亿立方米增加到2016年的5.82亿立方米,森林蓄积增加0.7亿立方米,增长13.68%;森林覆被率逐年递增,由2010年的80.95?%,增加到2016年的81.91%,增长了0.96个百分点。新增湿地面积72.32万公顷,新增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13个,珍稀濒危物种种群数量也得到恢复性增长,还相继发现烟腹毛脚燕、丑鸭、黑枕黄鹂、鹪鹩、小白鹭和斑头雁等新分布种,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局面。

  以人为本,积蓄绿色力量。2014年4月1日大兴安岭林区全面停止商业性采伐,面对停伐后的实际状况,林业企业不等不靠,积极推进,大力推进职工就业安置工作,牢牢兜住民生底线,为实现经济转型发展、确保社会和谐稳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各林业局结合自身实际,积极探索职工转岗分流途径办法,通过就地安置消化、开辟就业岗位、发展替代产业、实行劳务输出等措施,目前已将9978名需转岗职工实现转岗分流,其中资源管护2708人,营林生产5163人,公益性岗位410人,全民创业249人,劳务输出127人,自谋职业1321人。对于“4050”就业困难人员全区累计开发10995个公益性岗位,共安置大龄失业人员3366人,残疾人467名,低保人员108名,零就业家庭成员239人,高校毕业生1087名,其他就业困难人员5727人,岗位数量是2010年的5倍。日前,大兴安岭与辽宁省营口市鲅鱼圈区签订了生态移民合作备忘录。根据双方发展需求,拟计划组织大兴安岭地区林业在职职工、一次性安置人员、灵活就业和退休人员等群体向鲅鱼圈区进行生态移民,利用国家及两地政策在鲅鱼圈共同建立“鲅鱼圈—大兴安岭自主创新示范基地(生态移民文旅小镇)”,实现生态移民与产业移民的结合。

  转型发展, 创造绿色福祉。近年来大兴安岭林区紧紧围绕国家林业局“生态林业、民生林业”的战略部署,大力发展生态主导型的“六大产业”,暨生态旅游业、森林生态食品业、生物医药业、森林碳汇业、水经济和绿色矿业、文化产业。依托天然的资源禀赋、最北的地理位置、独特的地域文化,造就了“大森林、大冰雪、大界江、大湿地、大氧吧”等旅游核心要素,孕育了“神州北极、神奇天象、神秘石林、神勇民族、龙江源头、圣诞世界、最美湿地、最冷小镇”等优势旅游资源。确定了“两地、三线、四区、五营地”的旅游发展布局,形成了找北探源、界江览胜、冰雪体验、湿地观光、激情漂流、森林避暑、森林康养、森林自驾、低空飞行等多元化的旅游产品体系。2012年至2016年,五年来全区累计接待旅游人数2151.47万人次,累计实现旅游收入204.83亿元。同时通过政府引导,示范引领、资金扶持的方式鼓励职工依托我区的地缘优势大力发展种养殖业和绿色食品加工业,2015年以来,累计发放扶持资金3000余万元,建成全民创业示范基地182个,其中蓝莓基地25个、食用菌基地94个、北药基地20个、特色养殖基地33个。积极推动互联网+营销战略,全民创业电商产业园投入运营,建成县级电商产业园5个。全区电子商务交易额累计达到2.27亿元, 实现增加值5448万元。同时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与蓝源资本集团签订总投资21.4亿元的能源草一体化现代农业项目合作协议,总投资7亿元的农夫山泉矿泉水项目已开工建设,切实加快全民创业产业化进程,不断实现了转型发展,绿富双赢的目标。通过有效增加就业的同时大幅提高了职工群众收入,林区企业职工岗位工资由2010年的818元/月提高到2016年的2466元/月,年收入近3万元,是2010年工资的3倍。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有效改善。

  创新管理,厚植绿色根基。2015年结合大兴安岭林区全面停止木材商业性采伐的实际及天然林保护工程二期实施要求,集团公司提出了对各林业局管护区区划进行调整的工作思路。从各林业局的实际出发,积极推进管护区区划调整工作。科学合理地确定林场(所)、管护区数量,为国有林区全面改革奠定了扎实基础。按照《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林场(所)、管护区区划布局调整指导意见》的要求,在集团公司没有新的投入和林业局总的费用不增加的前提下,各地因地制宜,按照自身的资金和人员条件,合理进行区划调整,优化管护效能。通过增设管护区缩小管护半径的方式,使林农交错、管护巡护难度高的地区管护能力进一步得到加强,管护布局更加科学合理。按照“机构只减不增、人员只出不进,严格控制编制和机构总量”的要求,优先考虑贮木场、汽车队、检验大队等与停伐直接相关的生产人员进入管护队伍。同时把扑火专业队与管护有机结合,明确了林场扑火队员、远山集体管护责任,明确了局址专业扑火队、集体季节性扑火队的责任。通过实施管护区区划调整,新增设管护区29个,管护区个数由原来71个管护单位调整为100个管护单位,使大量的富余人员得到了安置。实现了由木材生产体系向生态保护体系的转变。

  天保工程的实施为大兴安岭国有林区实现森林面积、森林覆盖率、活立木蓄积量、林地面积增长和职工增收注入了新的生机。实实在在的发展举措为恢复森林生态功能、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构建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和重要的森林生态屏障打下了坚实基础。

  

  

编辑: 迟嵩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