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子,是普通的日常用品,我们每天都要用它。但是您知道最早的镜子什么样,最早的镜子又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吗?

  东晋画家顾恺之的名画《女史箴图》中有一段为贵族女性在镜架前梳妆的场景,画中镜子为圆形,有高高的支架作为底座。这是迄今为止关于中国使用铜镜的最早的画作资料。

  中国文献史籍中,“镜”字最早见于《墨子·非攻》及战国末期的一些著作中。比如,在《韩非子·观行》中写道:古之人,自短于自见,故以镜观面。意思是说,古人觉得自己看不到自己,是因为眼睛不够长。人们在修饰打扮自己的容颜的时候,都懂得去照镜子。这些记载说明,青铜镜至少在战国末期已经广为流行了。

  青铜镜被使用了近4000年,它已经超越了日常生活中照面饰容的用途,深深融入了我们的社会生活和文化意识。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今晚的节目,我们的探宝人是总台央广记者迟嵩,他将带大家去阿什河畔,照照铜镜,听听故事。走进的博物馆是黑龙江哈尔滨市金上京历史博物馆,探访的宝贝是葵边鱼龙变化纹铜镜。

  讲解员:金上京历史博物馆是全国唯一一家以展示金代历史为主的博物馆,在我馆每一个角落,都蕴含着金代的历史意义......

  中国之声的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总台央广记者迟嵩。今天我将带您一起走进金上京历史博物馆。近距离领略马上民族女真族的独特魅力,感受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葵边鱼龙变化纹铜镜的幻化之美。

  讲解员:前方这个中军帐类似于武将的头盔,它想代表大金王朝不是靠生产力,也不是靠先进的科学技术,而是靠女真人的真兵真枪打下来的江山......现在咱们所处的是我馆叙源厅,主要讲述金代全盛时期的疆域,以及金初在阿城执政的四位皇帝为主......

  相比大多数人耳熟能详、小说中文官武将名人辈出的汉、唐、宋、明、清等朝代,由女真民族建立的金代或许显得“低调”了许多。公元1115年,女真民族英雄完颜阿骨打率领的女真部众,在今天哈尔滨市阿城区阿什河流域金上京地区建立了大金王朝。随后38年中,女真人不断南下,一举歼灭了辽与北宋两大王朝,也一度成为北中国最强大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统治中心。而今天我们来到的金上京历史博物馆,正是位于阿什河畔,而这里也被女真人称为“金源内地”。


  讲解员:这边我们进入的是铜镜馆,我馆共有铜镜300余面,分置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展柜......

  金上京是金代初期经济文化最活跃最繁荣的地区之一,也是东北亚区域最大的都市。这里蕴藏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和遗物,20世纪以来已经发现了数以万计的遗址、古城、葬墓,其中金代铜镜的出土,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在全国都名列前茅,博物馆里的金代铜镜馆也成为了全国最丰富的、最大的金代铜镜专门展览。金上京历史博物馆讲解部副主任胡志远说:“金代铜镜分门别类比较多,它有几大特点,有人物镜、故事镜、还有双鱼镜,龙镜,龙形图案,这次我们单独形成了单独的单元,一共8个单元......这个镜子最为特殊,手把(镜),心心相印,古代人定情所用,最为特殊,国家二级文物,出土于1984年。”


  说到特殊,在铜镜馆里还有一面葵边鱼龙变化纹铜镜,1997年出土,全国仅有两面,另一面则收藏在甘肃省博物馆。镜面刻有龙头鱼身,还有翅膀,四周衬有波浪,显得格外欢脱。胡志远认为,金代铜镜受历史条件等原因虽然铸造工艺相比汉唐略显粗糙,但以葵边鱼龙变化镜为代表的一批铜镜,都体现了金代铜镜在形制多样性和纹饰图案精美度方面都达到了极致创新的艺术水平。

  胡:鱼龙变化,这面镜子最为特殊。汉人认为女真人是鲤鱼精变的,所以就给造出龙头鱼身图案,但它反映出女真对汉文化的敬仰,鱼龙变化。

  记:这个镜子体现了哪些金代的制作特点?

  胡:龙头鱼身,身上带鳞,吸取汉族文化的典型形制。女真人以前雕龙不带鳞片,早期龙没有鳞片,到后期才出现鳞片,至少是在金世宗时期。而且女真人雕龙,或者雕其他形式,你注意看开口部分,开口过眼睛,表明开口更大、更凶猛,典型特点是有角,猪耳,卷舌,而且呲牙,龙形图案,开口比较凶猛,这是最大特点。

  记:那它的波纹呢?

  胡:水波纹。金代铜镜在对水的处理最特殊在于所有的雕兽雕龙或者雕鱼的图案下面都没有水草纹,出现的都是水波。如果是唐代或者宋代,身下会出现水草纹或者漫草纹。

  同时,在金朝,铜镜不允许私人生产,必须经官方铸镜。由于金代实行禁铜,所以铸出的铜镜必须检验刻记或者划押,而这也成为了我们鉴别金代铜镜的主要标志

  胡:而且金代铜镜有押款,押字款,镌刻,最为特殊的

  记:在其他朝代都没有?

  胡:绝对没有

  记:具体怎么解释呢?

  胡:押款是在一侧,出现张家造、李家造啊,或者有铭文的形式。我们每一面镜子后面有一部分压款镜,在这面可以看到,有湖州造的

  记:这个是在漆面上的

  胡:对,看到了吧,镜子的边缘也有,出现了押字,就是刻痕、刻记,

  记:这个可以代表是制作工艺上的一个进步么?

  胡:对,也是一个进步,看到了吧,上面有一个款式,铭文,铜印。表明铜是国家的专控,所以它不是随便用的。


  在铜镜厅的中央位置,还单独陈列着一面特别大的铜镜。按照刚才提到的鉴别方式,记者以为这面并没有押款刻字的镜子,要么不是金代的,要么就是金代民间私自铸造的。胡志远笑着解释说,这面双鲤鱼大铜镜是迄今以来全国出土最大的一面铜镜,稍有遗憾的是展出的是复制品,真品在阿城去新华镇出土后,被国家博物馆收藏

  记:像这个当时用在皇族么?

  胡:不是,出现龙纹图案、龙鱼部分,才是皇族用。比如我们最大的大双鲤鱼铜镜,它就是皇家所用。边缘没有押款,一般都是带押款,它没有,证明是皇家御用镜,最大的

  记:它是哪年(出土)?

  胡:1965年出土,1996年调拨到国家历史博物馆

  记:它的重大意义在哪?

  胡:它是圆形铜镜之王,直径43厘米,重12.4公斤,而且它上面的纹路是双鱼图案,展翅折尾,同向回游。雌鱼宽在上面,雄鱼瘦在下面,亦阴亦阳,谓之道,也表明了女真人渐进的过程,渐渐地吸取了汉族的文化。


    作为金上京历史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葵边鱼龙变化纹铜镜精美的设计和独特的刻押背后,为我们刻画出一段并不为人熟知的女真民族的历史画面。

  小小一面铜镜在中国上下五千年文明中如沧海一粟,却也反映了历史进程中我国冶炼技术、锻造技术的不断进步,折射出古人的生活智慧和对美的追求。

  关于铜镜的更多解读,我们来听总台央广记者迟嵩与中国辽金契丹女真史学会常务理事、金史学者王永年的采访对话:

  记:刚才您也提到了照镜子,我们也知道在木兰诗当中是有一句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当我们在金上京的同进馆当中,我们看到每一面同进,他说实话都像一个艺术品。那么在我国古代,除了像今天一样,像您刚才讲的铜镜用来照镜子,铜镜还有其他的用途和意义吗?

  王:木兰他是一个应该说它算一个平民,它不是属于王室的,那家中得有这个军功。他在打完仗以后回来以后他没还女儿身,别人也不知道他是女的。那么军功它可能朝廷或者是作为一个战利品,或者是作为一个对他的奖励,奖励他这么一个东西。所以说他拿这个也视为宝贝。作者无意中是透露的信息就非常大了,当时立军功者朝廷可以奖励你这个铜镜,那就是身份的象征,就是功勋的象征,铜镜在这个时代应该是王祖就是身份象征,他民间是很少有的,这是铜镜当时应该给的一个最准确的信息。

  记:我们都知道金上京地区,通过对博物馆的了解,出土了数以万计的这种历史文物,其中铜镜的质量和数量在全国都是数一数二的,那么相比前朝的历朝历代呢,金代的铜镜又有哪些艺术特点?包括它又是如何体现了女真族的特色的。

  王:金代的铜镜,所以在我国铜陵的发展历史上应该是一个很重要的节点。因为他今带它是灭了辽和北宋,当时西夏和高丽都是成藩了,你觉得都归金代管理了,他迁都北京以后,北京是跨长城以南的,那么整个的北方的领土,这400400多万平这样金代铜镜在历史的传承就形成了一个什么?多样化,一个形制的多样化,一个是纹饰图案的精美的程度及其具有传统和创新意识的艺术水平,都达到了一个顶点。

  金代的铜镜艺术应该在继承汉和唐宋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融入了女真狩猎民族的这么一个主要的鲜明的好多镜子上面都有鱼,这个民族崇拜生命,鱼是生命力最强的,繁殖率最高的与另外以后也借鉴于什么?就是中原的文化,我刚才不说了,就这个民族的好处在哪呢?他先进来他就容纳,先进的他直接就拿过来,你比如说中原的文化年年有余是吧?家家有福,是真的是了解女真文化,破译,那么我们北方少数民族的一个什么?真是一个宁静,拿出以后一看你心里就惨了。这些东西啥的,这个民族的特点,非常巧妙,再往下了。

  记:那么今天咱们关于铜镜馆一直讲到金代的文化,咱们讲了很多,那么咱们回过头来就说金上京博物馆他很特别的一点,就是他设立了同个朝代的铜镜馆,它展示了很多铜镜,它这种展示对咱们学习和了解今天的历史有哪些现实的意义呢?

  王:你来到这参观,你的第一个印象,就是女真民族是渔猎民族,第一印象就把他整个民族的出处给定了,临江河而生,背靠大山而展开自己的生活领域。你看我们阿城七分山二分田一分水,他整个就和地形和他实际生活的,你一下就联想起来了。这是第一点。

  第二条是自然的鱼类繁殖性是最强的,它的生育能力在整个动物界鱼类是最厉害的,所以说繁殖叫旺盛。所以女真人非常习惯于把鱼啊、龙啊等等这些刻在镜子上,也有这么一个祈福,希望自己的民族繁荣昌盛,自己的家族多子多孙,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国家,年年有余就是祈福这个意思。

  博物馆、铜镜馆从夏商周就开始,完了一直到我们金辽,以金为主,展示这么一个应该说是中华历史文化长河中每一个阶段就每一个朝代,最美好的生活和故事完整的展现给观众的面前。